課堂講義
課堂(二)分析敘述文

敘述文

目錄

學習目標

完成本課後,學員將能夠:

  1. 識別敘述文文體:區分敘述文與其他文體的不同特徵和要素
  2. 分析敘述文結構:掌握敘述文的基本要素(背景、人物、情節)和文學工具
  3. 運用文學分析工具:學會識別重複、對比、對話等文學技巧,理解作者如何傳達信息
  4. 設計查經問題:為敘述文經文設計有效的觀察、解釋、歸納和應用問題
  5. 整合分析工具:結合文學分析和文化背景,全面理解敘述文經文的核心信息

課程時間安排

時間 活動內容
前30分鐘 模擬查經練習
5分鐘 回饋時間
5分鐘 公開討論
剩餘50分鐘 敘述文分析工作坊實作活動

第一部分:課前預讀內容

重要提醒:請在上課前仔細閱讀以下內容,這將幫助你更好地參與課堂活動。課堂時間將主要用於實作練習,而非理論講解。

分析敘述文

在聖經中,屬於敘述文的文體多半為歷史書 (如:《出埃及記》、《約書亞記》、《以斯帖記》等) 和福音書(《約翰福音》、《馬太福音》、《路加福音》、《馬可福音》)。 當然,我們知道這樣歸類過於簡化; 當我們閱讀聖經的時候, 我們需要留意某些章節中作者是否帶著『敘述』的風格來寫作。

如何在敘述文體上應用歸納式查經

歸納式查經的主要工具是以自問自答的方式來認識並理解經文。

敘述文(Narrative)的基本要素包括背景(時間、地點)、人物、情節(起因、經過、結果)。這種文體呈現主題的方式是透過故事情節與背景的鋪陳,展現人物的行動、對話與成長,進而引導讀者體會主題。例如,《路加福音》7:36-50描述耶穌與一位罪人的相遇,藉由事件的發展和人物的互動,讓我們看見赦免與愛的主題。

在歸納式查經的應用上,敘述文在觀察階段的重點在於細緻記錄故事的時間、地點、人物關係、事件發展等細節;在解釋階段,思考事件背後的文化背景、人物動機與神學意義;在歸納與應用階段,總結故事主題,並思考其對我們生命的提醒與挑戰。我們需要關注背景的帶入感、情節的細節、人物的特點與轉變,以及故事如何啟發我們的信仰生活。神也透過故事的發展和我們的情感來傳達祂的信息,邀請我們用心靈去經歷、感受並回應祂的真理。

預備查經筆記

當你在預備查經時,建議你準備一份查經筆記來記錄自己(或者與他人一起)在考察經文時的心得。

背景知識

在開始分析經文之前,首先記錄你對經文所在書卷的基本認識。這些背景知識將幫助你更好地理解經文的意義和作者的寫作意圖。

要素 問題 實例(撒母耳記上17:1-58)
作者 誰寫了這卷書?作者的身份、背景和經歷如何影響他的寫作? 傳統認為是撒母耳,但實際可能是多位作者在不同時期編纂而成
寫作對象 這卷書是寫給誰的?當時的讀者群體有什麼特點? 以色列民族,特別是在王國分裂後需要重新思考神權統治的讀者
寫作目的 作者為什麼要寫這卷書?想要達到什麼目的? 記錄以色列從士師時代到王國時代的轉變,展現神如何揀選和使用合祂心意的人
書本基本架構 整卷書的主要結構和主題是什麼? 從撒母耳的出生到掃羅的興衰,再到大衛的興起,展現神的主權和人的回應

基本觀察

要素 問題 實例(撒母耳記上17:1-58)
時間 故事發生在什麼時候?有什麼歷史背景? 掃羅作王期間,以色列與非利士人爭戰的時期
地點 故事發生在哪裡?地理環境如何? 以拉谷,位於猶大山地,是兩軍對峙的戰場
人物 經文中出現哪些主要人物?他們的關係如何? 大衛(牧童)、歌利亞(非利士巨人)、掃羅(以色列王)、以色列軍隊
文學位置 這段經文在整卷書中的位置和上下文是什麼? 位於大衛被膏立為王之後、登上王位之前,展現大衛的勇敢和對神的信心
文化背景 有哪些重要的文化、宗教或社會背景需要了解? 非利士人的軍事威脅、以色列人對巨人的恐懼、牧童的社會地位、神與人的關係

文學工具

作者或重點人物有沒有使用一些文學工具來輔助傳達信息?

重複:作者是否重複某些詞語、短語或概念來強調重點?

例:歌利亞重複四十天挑戰以色列人,強調威脅的持續性和嚴重性

穿插:作者是否在敘述中穿插其他故事或背景信息?

例:穿插大衛的牧羊經歷和對神的信心,為後面的勝利做鋪墊

比喻:作者是否使用比喻或象徵來傳達深層意義?

注意:《撒母耳記上》17:1-58中沒有比喻(parable)

類比:作者是否使用類比來幫助讀者理解?

例:大衛用牧羊的經驗作為類比來對抗歌利亞,象徵神與人的關係

詳細描述:作者是否使用具體的細節描述來強調重點?

例:歌利亞的身高「六肘零一虎口」和裝備的詳細描述,突出其巨大威脅

誇張:作者是否使用誇張的手法來突出某些特點?

注意:《撒母耳記上》17:1-58中沒有使用誇張手法,歌利亞的身高和裝備描述都是精確細節,而非誇張 希伯來文舊版本記載歌利亞身高為四肘,七十士譯本記載為六肘,學者對此有不同解釋

篇幅:作者對不同情節的篇幅分配是否有特殊用意?

例:詳細描述歌利亞的挑戰和裝備,簡潔描述大衛的勝利,突出信心勝過力量

順序:作者安排情節的順序是否有特殊用意?

例:先描述威脅,再描述大衛的信心,最後描述勝利,層層遞進

排比:作者是否使用排比結構來增強表達效果?

例:歌利亞的挑戰和大衛的回應形成對比排比,突出不同的價值觀

核心:作者是否在關鍵時刻使用精妙的表達來達到故事高潮?

例:大衛對歌利亞說「你來攻擊我,是靠著刀槍和銅戟;我來攻擊你,是靠著萬軍之耶和華的名」,這句話成為對抗的高潮

經文分析

當你看到這些文學工具被使用的時候,你認為(或者猜想)作者究竟在傳達什麼樣的信息?這些文學工具有沒有輔助到他/她要傳達的信息呢?

作者可能想要傳達的信息類型:

信息類型 描述 經文例子
道德教訓 作者是否在傳達某種道德原則或生活智慧? 《路加福音》10:25-37(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)教導愛鄰舍的功課
人物塑造 作者是否在建立我們對某個角色的認識(如耶穌的品格、大衛的信心等)? 《馬可福音》4:35-41(平靜風浪)展現耶穌的權柄和門徒的信心成長
神學真理 作者是否在闡述關於神的本性、救恩、或信仰的真理? 《約翰福音》3:16-17(尼哥德慕的對話)闡明神的愛和救恩計劃
歷史意義 作者是否在記錄重要事件,為後續情節做鋪墊? 《撒母耳記上》16:1-13(大衛受膏)為大衛成為王做準備
文化背景 作者是否在描繪當時的社會文化,幫助讀者理解背景? 《路得記》1:1-5(拿俄米返回伯利恆)描繪士師時代的社會狀況
情感共鳴 作者是否在引導讀者體驗某種情感或感受? 《路加福音》7:36-50(有罪的女人膏抹耶穌)引導讀者感受神的赦免和愛

聖經的道德信息並非每一句話都直接傳達道德教訓,而是需要透過作者整體敘述的脈絡來綜合理解。我們必須從完整的敘述結構中體會作者想要傳達的道德原則。切忌斷章取義,從單一經文或句子中推斷道德教訓,這樣容易導致錯誤的應用!

當你識別出作者可能想要傳達的信息類型後,接下來要分析作者如何傳達這些信息:

步驟一:識別主要信息

當你觀察到經文中使用的文學工具後,下一步是推測作者想要傳達的主要信息是什麼。首先,判斷這個信息屬於哪一類:是道德教訓、人物塑造、神學真理、歷史意義、文化背景,還是情感共鳴?例如,在《撒母耳記上》17:1-58中,作者透過對比大衛和歌利亞的態度,傳達「神的能力勝過人的力量」這個神學真理。

步驟二:分析傳達方式

接下來,分析作者使用了哪些文學工具來支持這個信息,以及這些工具如何有效地傳達信息。在《撒母耳記上》17:1-58的例子中,作者透過「歌利亞的驕傲」對比「大衛的信心」,再對比「以色列軍隊的恐懼」,層層遞進地展現神的能力勝過人的力量。這種對比的手法讓讀者清楚地看到不同人物對神的態度,從而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核心信息。

步驟三:整理分析結果

最後,將你的分析結果整理成具體的信息點。以《撒母耳記上》17:1-58為例,我們可以識別出三個主要信息:

  1. 「神的能力勝過人的力量」,作者透過對比歌利亞的驕傲自大和大衛的謙卑信心,再透過大衛的勝利宣告,層層遞進地展現這個真理。
  2. 「真正的信心會帶來行動」,作者透過大衛主動請戰對比以色列軍隊的恐懼退縮,展現真正的信心必然帶來勇敢的行動。
  3. 「神使用看似弱小的人成就大事」,作者透過大衛的年幼和歌利亞的強壯形成對比,展現神不按人的標準來選擇器皿,而是看人內心的信心和對神的依靠。

實作建議

在進行分析時,建議你先列出你觀察到的所有文學工具,然後思考這些工具共同指向什麼信息。接著分析作者為什麼選擇這些特定的文學技巧,最後與其他人討論,避免個人偏見影響分析。這個過程需要耐心和細心,因為敘述文的深度往往隱藏在細節之中。

如果可以的話,鼓勵你多列出你能想到的信息點,並且與其他人一起討論。當我們獨自預備的時候,很有可能會被自己的偏見誤導,導致我們沒有察覺到真正的重點。

思考信息

當你識別出作者想要傳達的核心信息後,接下來要思考這些信息如何與你的生活產生關聯。這個過程需要從三個層面來思考:個人、社會和教會。

首先,從個人層面思考這個信息與你的關係。這個故事中的角色或情境與你的經歷有什麼相似之處?你是否曾經面臨過類似的挑戰或抉擇?這個信息對你的信仰生活有什麼提醒或挑戰?以《撒母耳記上》17章為例,當我們看到大衛面對歌利亞時,我們可以問自己:我是否曾經面對看似不可能戰勝的挑戰?我是否像大衛一樣,在困難中仍然相信神的能力?這個故事提醒我們,真正的力量來自對神的信心,而不是我們自己的能力。

接著,從社會層面思考這個信息的意義。當今社會中是否還有類似的問題或挑戰?這個信息對我們如何面對社會議題有什麼啟發?我們如何在社會中活出這個信息?大衛對抗歌利亞的故事在當今社會中仍然具有意義。我們可能面對社會上的不公義、道德挑戰或信仰迫害,這個故事提醒我們,即使面對強大的敵人,我們仍然可以依靠神的力量來對抗不義。

然後,從教會層面思考教會群體如何能夠一起回應這個信息。這個信息對教會的使命和見證有什麼意義?我們如何在教會生活中實踐這個信息?教會作為神的子民,應該像大衛一樣,勇敢地為神的榮耀而戰。這不是指武力對抗,而是指在屬靈爭戰中,教會應該團結一致,依靠神的能力來對抗罪惡和黑暗勢力。

在應用這些信息時,要遵循幾個重要原則。首先,避免斷章取義,確保你的應用是基於對整段經文的完整理解。其次,尋求聖經的整體性,思考這個信息如何與聖經的其他教導一致。第三,考慮文化背景,理解經文的原始背景,避免現代化的誤解。最後,尋求智慧,在應用時尋求聖靈的引導和智慧。

同樣的,這些思考應用的點子也需要與其他人核對,以防自己的偏見帶偏了討論。與小組成員、牧師或屬靈導師分享你的想法,聽取不同的觀點,這能幫助你更全面地理解經文的意義和應用。

第二部分:課堂實作活動

課前功課討論

  • 邀請幾位學員分享他們在準備查經筆記或查經題目過程中的思路
  • 討論在分析敘述文時遇到的主要挑戰
  • 簡短回顧敘述文分析的基本原則和方法

實作活動:敘述文分析工作坊

本課的後半段將進行敘述文分析工作坊,透過實際操作讓學員體驗敘述文分析的具體方法,學會識別文學工具並理解作者如何透過敘述技巧傳達信息。

分組安排

每組將分配一個不同的敘述文段落進行分析。可選的經文段落包括:

經文段落 分析重點
《以斯帖記》4:1-17 以斯帖決定見王的內心掙扎和勇氣
《路得記》1:1-22 拿俄米返回伯利恆的悲傷和決心
《路加福音》7:36-50 有罪的女人膏抹耶穌的愛與赦免
《馬可福音》4:35-41 耶穌平靜風浪的權柄和門徒的信心

具體的經文分配將在課堂上進行。

分析步驟

第一步:敘述文要素識別(5分鐘)

  • 時間:故事發生在什麼時候?有什麼歷史背景?
  • 地點:故事發生在哪裡?地理環境如何?
  • 人物:經文中出現哪些主要人物?他們的關係如何?
  • 情節:故事的起因、經過、結果是什麼?
  • 文化背景:有哪些重要的文化、宗教或社會背景需要了解?

第二步:文學工具識別(5分鐘)

請識別經文中使用的文學工具(重複、穿插、比喻、類比、詳細描述、誇張、篇幅、順序、排比、核心)。注意:並非每段經文都會使用所有文學工具,請專注於觀察經文中實際使用的技巧。詳細說明請參考本課第一部分。

第三步:信息分析(5分鐘)

  • 作者想要傳達什麼核心信息?
  • 這些文學技巧如何支持這個信息?
  • 這個信息屬於哪一類:道德教訓、人物塑造、神學真理、歷史意義、文化背景,還是情感共鳴?

分析提示

  • 仔細觀察經文中的細節描述
  • 注意人物之間的對話和互動
  • 思考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安排情節
  • 準備向全班展示你們的發現

文學技巧分析(20分鐘)

各組分析作者如何使用文學工具傳達信息,準備向全班展示分析結果。重點說明:這些文學技巧如何幫助作者傳達核心信息?

全班分享與討論(15分鐘)

各組輪流展示分析結果(每組3-4分鐘),全班討論不同敘述技巧的運用,思考如何將這些分析技巧應用到查經準備中。

分析重點

請使用本課第一部分(課前預讀內容)中的分析框架來指導你們的分析和討論:

  1. 敘述文要素識別:仔細觀察經文中的時間、地點、人物關係,分析情節發展的起因、經過、結果,並思考文化背景在理解經文中的重要性。

  2. 文學工具分析:識別作者使用的重複、對比、對話等文學技巧,分析人物塑造技巧,以及情節安排和轉折點的設計。

  3. 信息傳達:思考作者想要傳達什麼核心信息,這些文學技巧如何支持這個信息,以及這個信息對當時讀者的意義是什麼。參考第一部分中提到的六種信息類型(道德教訓、人物塑造、神學真理、歷史意義、文化背景、情感共鳴)來分析你們的經文段落。

反思討論

  • 你認為敘述文分析中最具挑戰性的部分是什麼?
  • 從今天的分析中,你學到了什麼新的文學分析技巧?
  • 你認為這些分析技巧如何幫助你預備下一次的查經?

功課

第二堂課的功課如下:

  1. 請閱讀【預備查經題目】第一部分(課前預讀內容),了解問題設計的基本原則
  2. 預備查經【《約翰福音》2:1-12】
    1. 主領和觀察員:設計查經問題,並將問題整理到共享的Google文件中,該文件將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給所有學員
    2. 其他人:完成查經筆記,並將筆記整理到另一個共享的Google文件中,該文件將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給所有學員
  3. 問題評估練習:
    1. 主領和觀察員:對你們設計的查經問題進行自我評估,並提出改進建議
    2. 其他人:基於你們的查經筆記,設計1-2個查經問題,並對每個問題進行評估:
    3. 這個問題可以用「是/否」簡單回答嗎?
    4. 這個問題可以直接從經文中找到答案嗎?
    5. 這個問題是否清晰,不容易誤解?
    6. 這個問題是否引導組員思考,而非僅僅找答案?
    7. 將問題設計、評估結果和改進建議整理到共享的Google文件中,供下週課程深入討論

下週課程提醒

請攜帶筆記型電腦:下週課程將進行論說文分析工作坊,需要使用電腦進行英文文法分析和詞彙研究。請確保你的筆記型電腦已充電並可以正常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