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說文
目錄
學習目標
完成本課後,學員將能夠:
- 識別論說文文體:區分論說文與敘述文的不同特徵和要素
- 分析論證結構:使用英文文法分析工具創建經文大綱,找出論點、論據和邏輯關係
- 進行詞彙研究:運用史特朗號碼工具研究關鍵詞彙,深入理解經文含義
- 設計查經問題:為論說文經文設計有效的觀察、解釋、歸納和應用問題
- 整合分析工具:結合語言分析和詞彙研究,全面理解論說文經文的核心信息
課程時間安排
| 時間 | 活動內容 |
|---|---|
| 前30分鐘 | 模擬查經練習 |
| 5分鐘 | 回饋時間 |
| 5分鐘 | 公開討論 |
| 剩餘50分鐘 | 論說文分析工作坊實作活動 |
第一部分:課前預讀內容
重要提醒:請在上課前仔細閱讀以下內容,這將幫助你更好地參與課堂活動。課堂時間將主要用於實作練習,而非理論講解。
分析論說文
聖經中的論說文:
- 新約書信。例如:《羅馬書》、《腓立比書》、《雅各書》等。
- 新約耶穌和使徒的長篇演講。如:《馬太福音》6:25-34(不要憂慮),《使徒行傳》7:2-53(司提反的申訴)
- 舊約先知的講話。如:《撒母耳記上》12:6-17(撒母耳最後的勸勉)
閱讀聖經時,留意不同文體的混合
論說文和敘述文的差異
回顧:在第二課:敘述文中,我們學習了如何分析敘述文的要素和結構。現在讓我們對比論說文與敘述文的不同。
敘述文(Narrative)的基本要素包括背景(時間、地點)、人物、情節(起因、經過、結果)。這種文體呈現主題的方式是透過故事情節與背景的鋪陳,展現人物的行動、對話與成長,進而引導讀者體會主題。例如,《路加福音》7:36-50描述耶穌與一位罪人的相遇,藉由事件的發展和人物的互動,讓我們看見赦免與愛的主題。
在歸納式查經的應用上,敘述文在觀察階段的重點在於細緻記錄故事的時間、地點、人物關係、事件發展等細節;在解釋階段,思考事件背後的文化背景、人物動機與神學意義;在歸納與應用階段,總結故事主題,並思考其對我們生命的提醒與挑戰。我們需要關注背景的帶入感、情節的細節、人物的特點與轉變,以及故事如何啟發我們的信仰生活。神也透過故事的發展和我們的情感來傳達祂的信息,邀請我們用心靈去經歷、感受並回應祂的真理。
論說文(Argumentation/Epistle)的基本要素包括論點(作者要表達的中心思想)、論據(支持論點的理由或證據)、論證(推理過程與邏輯結構)。這種文體呈現主題的方式是作者明確提出觀點,並透過層層論據與邏輯推理來說服讀者。例如,《羅馬書》8:28-39中,保羅以多重論據證明神的愛與主權,並用邏輯推理帶領讀者思考信仰的確據。
在歸納式查經的應用上,論說文在觀察階段需特別注意段落結構、邏輯連詞(如「所以」、「因為」、「然而」等)、重複詞語與關鍵句子;在解釋階段,分析論點與論據之間的邏輯關係,並查考關鍵詞彙的原文含義;在歸納與應用階段,總結作者的教導與勸勉,思考其對我們信仰生活的實際意義。我們需要關注邏輯鏈條、論證方法(舉例、引用、對比、比喻、歸納、演繹推理等),以及如何從經文中歸納出核心教義與實踐原則。神透過人的理性來傳達祂的信息,邀請我們用心思意念去明白、思考並回應祂的真理。
小結:歸納式查經強調「觀察、解釋、歸納、應用」四個步驟,無論是敘述文還是論說文,都需要根據文體特點調整觀察與分析的重點。敘述文著重於故事細節與人物塑造,論說文則強調邏輯結構與論證過程。作為查經帶領者,學會根據不同文體選擇合適的分析工具,能幫助小組成員更全面地理解經文,並將真理落實在生活中。
歸納法四步驟在論說文的應用
回顧:在第一課:基礎中,我們學習了歸納式查經的基本方法。現在讓我們更深入地探討,如何將這四個步驟具體應用在論說文(如書信、講章、先知書的勸勉段落)中。
參考資源:本節內容主要參考論說文體的歸納法查經,該文件提供了更詳細的方法論和實作指引。
1. 觀察(Observation):聖經說些什麼?
經文背景觀察:
- 作者背景(家庭、信仰、成長經歷)
- 寫作原因及目的
- 寫作時間地點
- 時代背景(政治、文化、社會、教會狀況)
- 收信者身份及與作者的關係
論說文體的小段落觀察:
- 重點:分析經文的論述方式,掌握重點並透過英文語法結構來分析主要的論點
- 方法:
- 先找出該段經文裡「每一個主要句子」的起始及結束
- 從每一主要句子找出句子的主幹:主詞、謂語(動詞)、賓語(受詞),放在最左邊
- 觀察主要句子之間用哪一個連接詞來連接句子,以此看出作者的思路發展
- 觀察那些主題的論述篇幅很長,它們也是重點之一
- 觀察有無重複字詞、相似詞、對照/對比詞
- 工具:英文文法分析(因為中文語法較不講究文法,而英文的邏輯陳述通常非常精確和明確)
2. 解釋(Explanation):聖經內容的含義
重要原則:聖經的書信是應時文件,不是神學論文,不應隨意取其片段進行深度的神學分析。
提問方法:
- 定義性問題:某字詞的意思是什麼?
- 關聯性問題:人、事、時之關係,經文上下文的語句關聯
- 推理性問題:問「為什麼」?
- 含義性問題:字面背後要表達的含意
解釋原則:
- 先找出經文對當時、當地、直接受者的意義
- 回答的內容必須有根據(上下文經文、其他經文、或註釋書為佐證),而不是憑空猜測
- 從經文本身或上下文找答案
- 從該卷的整體經文找答案
- 查看註釋書,找尋資料以幫助解釋回答問題
3. 歸納(Induction):這段經文可歸納出那些信息或信仰原則?
重點:
- 將所得的解釋加以系統化,成為幾個要點或原則
- 這段經文的主要信息是什麼?
- 根據經文的重點整理出作者所要教導的信息或原則
- 歸納的原則:合於信仰教義
4. 應用(Application):根據歸納所得信息,我如何回應?
重點:從所歸納出原文的含義及教導的原則,思考這些信息或原則對現今的讀者帶來那些信仰上的更新或提醒?或如何應用在現今讀者的處境(我和神的關係、我和自己的關係、我和別人的關係:家庭、工作、學業、教會、社會、國家、世界)?
討論問題:在論說文中,觀察、解釋、歸納的重點有哪些?你在帶領查經時,最容易忽略哪一個步驟?為什麼?
觀察篇章結構的工具:英文文法分析
藉英文文法分析,寫出經文大綱(outlines)
為什麼使用英文分析? 中文語法有時較為隱晦,而英文的邏輯陳述通常非常精確和明確。透過分析英文譯本的語法結構,我們能更清楚地看到作者的論證邏輯和思路發展。
如何發現論說文中的邏輯關係
論說文的精髓在於邏輯推理。要準確把握作者的思路,需要細心觀察字詞、句子、段落之間的邏輯連結。
討論問題:你認為在查考論說文時,如何有效發現字間、句間、段落間的邏輯關係?
- 語義分析:理解每個詞語、短語的語意,特別是轉折、因果、遞進、對比等語氣。
- 邏輯連詞:標記如「因為」、「所以」、「然而」、「既然」、「如果...就...」、「不但...而且...」等,這些詞語常常揭示作者的推理路徑。
- 英文文法分析工具:利用英文譯本的語法結構(如主句、從句、連接詞),幫助我們梳理出經文的邏輯大綱。
- 圖表或大綱:將經文內容用邏輯圖、思維導圖或分層大綱的方式呈現,視覺化論證結構。
- 小組討論:集思廣益,彼此補足盲點,發現更多潛在的邏輯關係。
- 實際操作建議:
- 先用不同顏色標記連接詞和重複詞語
- 嘗試將經文拆解成「主題句—支持句—例證」的結構
- 用自己的話重述作者的推理過程,檢查是否通順合理
範例說明:以《羅馬書》8:28為例
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,叫愛神的人得益處,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。
英文文法分析步驟:
- 找出主要句子:這是一個複合句,包含一個主句和兩個從句
- 分解句子結構:
顏色說明:
- 藍色:主詞(主句的主語)
- 綠色底色:謂語/動詞(主要動作)
- 黃色底色:賓語/受詞(動作的對象或內容)
- 紅色:連接詞(顯示邏輯關係)
邏輯關係分析:
- 主句提出核心論點:「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」
- 從句1說明目的:「叫愛神的人得益處」
- 從句2進一步限定範圍:「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」
用自己的話重述推理過程: 保羅強調,所有的事情(無論好壞)都在神的主權下運作,最終目的是讓那些愛神、並且蒙神呼召的人得著益處。這裡的「益處」不是指世俗的好處,而是與神的旨意相符的祝福。保羅的推理是:因為神掌管一切,所以信徒可以確信,無論遭遇什麼,最終都會成為屬靈的益處。
提醒:論說文的查經需要理性思考與細緻分析,但也要留意作者的情感色彩和寫作目的。不要只停留在邏輯推理,更要體會經文背後的屬靈動機與生命呼召!
英文分析步驟
- 先找出該段經文裡「每一個主要句子」的起始及結束。
- 從每一主要句子找出句子的主幹:主詞、謂語(動詞)、賓語(受詞),在筆記本上重新整理並把它們放在最左邊。而所附屬的句子、字詞、片語,則放在所要形容的子句或字詞的右下側。
- 觀察放在最左邊的是主要句子有哪些,將它們連貫起來看,觀察句子之間的主語、謂語(時態、次序、重複)有何關聯?這樣做的原因在於,句子最左邊的部分,常常是聖經作者要強調的部分,因此值得我們注意。
- 觀察主要句子之間用哪一個連接詞(but, so that, in order that, for, because, and, if)來連接句子?以此看出作者的思路發展。
- 觀察那些主題的論述篇幅很長,它們也是重點之一。
- 觀察有無重複字詞、相似詞、對照/對比詞?這些詞可以反映出作者所要強調的。
英文分析示例
字詞研究的工具:聖經原文的史特朗號碼(Strong's Exhaustive Concordance)
為什麼要閱讀原文? 所有翻譯都包含一定程度的詮釋,即使是最用心的譯者,也只能根據目標讀者的需要做出合適的翻譯。因此,翻譯過程中可能會有信息的遺失、增補或改變。當我們只依賴翻譯本、缺乏上下文時,對單字的理解容易受限於譯者的選擇。
史特朗號碼用一串數字來表示一個原文單字,將各個譯本與原文逐字對應,方便不熟悉原文語言的人研究原文。對於不熟悉希臘文或希伯來文的查經者,史特朗號碼提供了一個橋樑,讓我們能夠追蹤同一個原文詞彙在不同經文中的使用,理解詞彙的原始含義和語境,並避免因翻譯差異而錯失重要的神學概念。我們可以使用微讀聖經——原文工具(有手機App)來對照原文字典的字意和聖經中其他段落對這個單字的用法,確認其字意。
在進行字詞研究時,我們需要遵循以下解經原則:信仰原則優先於字意本身,字意本身優先於經文本身加上上下文,經文本身加上上下文優先於本書卷,本書卷優先於其他書卷。
論說文的問題設計
回顧:在第三課:提問技巧中,我們學習了如何設計有效的查經問題。現在讓我們看看如何將這些技巧應用到論說文中。
幾種不同類型的問題
- 引導梳理經文,劃分層次、理解各層次之間的邏輯關係:
- 2-3節中,保羅提到死在過犯罪惡中的景況有哪些?
- 前兩層次(1-3節,4-7節)和第8節的聯繫是什麼?
- 思考重點字詞、理解所舉的事例:
- 可以從哪些角度來理解,第1節中的「死」和「活」兩個字的含義?
- 第3節,保羅舉出過犯罪惡的例子之一是「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」,你認為這可能包括哪些具體動作?
- 幫助大家帶入真情實感,聯繫具體生活:
- 你曾經歷過在過犯罪惡中「死」的滋味嗎?請分享你當時的感受
交替安排這幾種問題,避免枯燥,又幫助大家進入經文。
準確表述你的問題
在設計查經問題時,我們需要明確問題的範圍和導向。例如,當我們問「神豐富的憐憫體現在哪裡?」時,需要區分是要「根據本段經文」回答還是「根據基督教信仰」回答。如果根據本段經文,答案可能是「不願我們在罪中死,叫我們與基督一同復活」;如果根據全部信仰,答案則包括「供應我們每日物質的需要,在試煉中與我們同在,瞭解我們的情感,理解我們的軟弱,不斷給我們機會悔改」等更廣泛的內容。
當我們問「為什麼作者說XXX?」時,這個問題實際上包含兩個層面:一是「寫XXX在行文中的目的/作用」,二是「XXX這個結論成立的理由」。以「為什麼保羅說我們『本為可怒之子』?」為例,從行文作用的角度來看,這是為了提醒信徒記得自己得救前絕望無助的景況,從而幫助他們認識到救恩是神的恩典,進而告訴他們要回應恩典;從結論成立的理由來看,這是因為「世人都犯了罪,虧缺了神的榮耀,活在公義神的震怒之下」。
我們也需要區分問題是要「聯繫生活實例回答」還是「回憶聖經教導回答」。以「神預備叫我們行的善事有哪些?」為例,如果從聖經教導的角度回答,可能包括「踐行律法愛神愛人的精神,過聖潔的生活,傳福音」等;如果從生活實例的角度回答,則可能包括「主動去關心、鼓勵身邊有需要的同學/同事,用同理心體會別人的感受,在自己的工作上盡職盡責,在團契小組裡帶領查經」等具體行動。
「為什麼」的問題往往過於模糊,需要進一步明確。例如,如果我們問「為什麼爐子上的水壺在響?」這個問題可能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答案:一種是物理機制層面的回答(熱能產生蒸汽,蒸汽壓力推動空氣通過壺嘴,產生聲響),另一種是意圖層面的回答(我想泡茶,所以燒了水)。為了避免這種混淆,我們應該將問題細化為:「水壺響聲的物理原理是什麼?」或「我為什麼要燒水?」
在提問時,我們應該多鋪墊背景、給出提示,幫助小組成員更好地理解問題的意圖。同時,我們要避開過於深奧、過於神學性、聖經學者尚無答案的問題,因為這些問題通常不適合小組討論。
第二部分:課堂實作活動
課前功課討論
- 邀請幾位學員分享他們在《以弗所書》2:1-10中研究的史特朗號碼詞彙
- 討論「死」、「活」、「恩典」等關鍵詞的原文含義如何幫助理解經文
- 簡短回顧史特朗號碼研究的基本原則和方法
實作活動
本活動將學員分為兩組:一半進行英文文法分析,另一半進行詞彙研究。我們將使用新約中不同的經文段落,每組都有指定的分析任務。下表列出了可選的經文段落,以及詞彙研究組需要研究的關鍵詞彙。
活動目標:透過實際操作,讓學員體驗英文文法分析和詞彙研究的具體方法,為未來的查經準備建立實用技能。
| 經文 | 關鍵經句 | 討論焦點 | 詞彙研究組關鍵詞 |
|---|---|---|---|
| 《羅馬書》8:28-39 | "萬事互相效力" | 神的主權和愛在苦難中的彰顯 | 「互相效力」(συνεργέω)、「預定」(προορίζω)、「愛」(ἀγάπη)、「分離」(χωρίζω) |
| 《哥林多前書》13:1-13 | "愛是恆久忍耐" | 愛超越屬靈恩賜的優越性 | 「愛」(ἀγάπη)、「忍耐」(μακροθυμέω)、「恩賜」(χαρίσματα)、「完全」(τέλειος) |
| 《腓立比書》2:1-11 | "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" | 基督的謙卑作為基督徒生活的榜樣 | 「心志」(φρόνημα)、「虛己」(κενόω)、「順服」(ὑπακούω)、「高舉」(ὑπερυψόω) |
| 《加拉太書》5:13-26 | "順著聖靈而行" | 在基督裡的自由 vs. 放縱肉體的機會 | 「自由」(ἐλευθερία)、「肉體」(σάρξ)、「聖靈」(πνεῦμα)、「果子」(καρπός) |
詞彙研究組:
- 請使用詞彙研究模板,複製並填寫每個經文的4個關鍵詞研究
- 準備向全班分享2個你研究的詞彙
- 重點說明:進行詞彙研究如何改變了你對該詞彙或經文的理解
英文文法分析組:
- 請分析經文的邏輯結構,找出主句、從句、連接詞等語法要素,並整理出論證的邏輯大綱
- 準備向全班展示你的結構分析
- 帶領全班走過你的思考過程
反思討論
- 你認為英文文法分析如何幫助你預備下一次的查經?
- 你認為詞彙研究如何幫助你更好地理解經文?
課後功課
第四堂課的功課如下:
- 請閱讀《你們餵他們吃吧》第2和5章
- 請閱讀第五課第一部分:課前預讀內容
- 預備查經《雅各書》3:1-12
- 主領和觀察員:設計查經問題,並將問題整理到共享的Google文件中,該文件將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給所有學員
- 其他人:完成查經筆記,並將筆記整理到另一個共享的Google文件中,該文件將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給所有學員
- 臨場狀況觀察記錄:
- 在你的查經筆記或問題設計中,請記錄一次你曾經觀察到的查經聚會中發生的困難情況
- 描述當時的情況:發生了什麼?涉及哪些人?對小組氛圍產生了什麼影響?
- 記錄帶領者當時採取了什麼措施來嘗試解決或應對這個情況
- 思考:你認為帶領者的應對方式是否有效?為什麼?如果換作是你,你會如何處理?